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语文教学研究的元老冯钟芸
*冯钟芸(1919—2005),河南唐河人,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史家,语文教育家。
冯钟芸教授给人的印象特别随和,没有什么架子。年岁大了,系里有活动,什么政治学习呀,教研室或党支部开会呀,也都不辞辛劳从城里赶来学校参加。冯钟芸是很资深的教授,我们对她都很景仰。冯钟芸是河南唐河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学术家族:父亲冯景兰是著名地质学家。大伯冯友兰是著名的哲学家,姑姑冯沅君是文学史家,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堂妹冯钟璞(宗璞)是著名女作家。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是她的堂姑父。据不完全统计,冯家三代在科技、文化界,教授级的人物就有三十多人。冯钟芸的丈夫是著名哲学家任继愈,他们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育有一女一子。
1941年,冯钟芸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曾在西南联大附设中学任语文教师。当时西南联大很多老师都在中学兼课,这也是为了补贴生活。现在很少人知道西南联大曾有两个中文系,一个就是大家熟知的联大中文系,还有一个是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的中文系,沈从文就曾在那个中文系任教。
当时西南联大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开设过“大一国文”。这是全校(包括文、理、法、工各系)学生的必修课,大一国文不过关,就不能升级。1943年夏,冯钟芸任西南联合大学的助教,就教过“大一国文”。冯先生在《芸叶集·自序》中回忆:“当时大一国文的教师很多,阵容很大。如余冠英、李广田、李嘉言等和后来的名教授邢庆兰、刘禹昌,都在西南联大教过大一国文。与现在相比,这是一个好制度。早年的大学毕业生文章写不通的比较少见。”
联想到十多年前,我也曾经力推在北大开设面向全校的“大一语文”,还主持编写过几种大学语文教材。学校也支持,召开过全校理科院系负责人会议,征求意见。院长们都说现在学生语文水平堪忧,有些连实验报告的文字都写不通,就都赞成开设语文课。可是因为学分限制,“大一语文”只是作为选修,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也就始终上得温温吞吞。不知道现在这门课是否好些了。
1946年底,西南联大教师复员回京津,冯钟芸受聘于清华,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开设过“写作实习”“中国语文教学法”等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后,冯钟芸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后一直就在北大教书。冯先生讲授古代文学,主要是魏晋南北朝那一段,还开设过专题课“杜诗研究”。冯钟芸主要著作有《杜甫研究论文集》,人物传记《庄周》《屈原评传》《杜甫评传》《关汉卿评传》《贯云石》,等等,还有自选集《芸叶集》。
2005年一天早晨,冯钟芸先生外出散步,突然病逝,享年76岁。我接到噩耗,随即与中文系党委书记李小凡赶往城里冯钟芸先生的寓所悼念。只见任继愈先生端坐在屋里,两眼直视发呆,不言不语。伴随自己几十年的挚亲突然离去,这位深通佛学的大哲学家,此刻在思考什么?我们也都只好静默,此时说什么都好像有点多余。冯钟芸先生本来身体不错,说走就走了,也算善终。
不久前,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现任所长汪锋跟我说,为了庆祝语文所成立20周年,打算举办几次有关语文教学的研讨会,还想为北大关注语文教育的学术前辈出一本语文论集。我说这很好,不要忘了选收冯钟芸先生的文章,她可是最早在清华开设“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元老,又曾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定委员。我很后悔,当初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成立,冯钟芸先生还健在,何以未能向冯先生请益?
2023年12月
本来杨小光是准备给四岁的女儿找个妈,却不知怎么就变成了女儿给自己找老婆。老爸,你今天的相亲对象是我的老师杨小光脸色大变朵朵,爸爸可不是这种人!去相亲吧爸爸...
一个伟大的帝国刚刚诞生,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刘长也曾想过要不要争一争那大位,由自己来率领这个崭新的帝国,可是他看了看自己的周围,刘邦,吕后,刘盈,刘恒...
主角叶皓在16岁时捡到一只传说中的幻之宝可梦幼崽后选择成为了一名宝可梦培育家。目标培养出全世界最强大的宝可梦。宝可梦之我只想做个培育家...
...
这本汇集了魏晋时期名人言行的古籍,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6杰伦是一名热爱古籍的年轻人,刚毕业后不久,他当过老师,公司小职员在社会上磨炼一段时间,他在偶然的机会下接手了一家陈旧的书店,他看到了书店的价值,打算将古籍带给更多的人。何美娜是一名勤奋的研究生,由于父母的热爱,她也对古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人在一人生浅酌,淡泊微尘...
作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