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一家能够做到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能够做到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而如果一个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生犯上作乱之事。其中的关系、联系、影响就是这样的紧密。一句话说不好也会坏了大事,一个处在重要位置上的人,他的作用足以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
注意,这里说的一家、一人,更多是指一国之君以及辅佐君主的大臣。大学之道倡导大人之道、圣贤之道,同时也是内圣外王之道。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其最主要的践行者就是一国之君,一邦之主。君主们要想安邦定国,就要从自身做起,践行内圣外王之道,内要明明德,外要亲民,所推行各种的政策、制度、规范要能够体现儒家的道德理念和精神,并且率先从自己做起,带头践行仁爱、礼让、忠恕等等。正所谓上行下效,老百姓是以君王的言行为风向标的,不仅要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是如何做的。君主以及王公大臣们在道德行为上对于民众百姓的这种表率作用,是整个国家社会治乱走向的关键。
文中接着举例说明。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古代的圣人尧帝和舜帝用仁爱来治理天下,老百姓就会效法尧帝和舜帝崇尚仁爱的德行。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纣王用残酷的暴政统治天下,那么其统治下的老百姓也会受其影响同样崇尚暴力,社会就会非常的混乱,民不聊生。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如果君主言行不一,说的跟做的完全相反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其号令。如果君王下达的制度、法令连他自己都做不到,那么就没有说服力。只作表面文章是无法获得民心的,无法治理好天下。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有诸己就是自己能够先做到。比如说君主倡导高尚的德行,那么君主自己就要先做到身体力行。君主能够先做到明明德、亲民、仁爱、礼让,臣民就会效法,这样就比较容易达到君主的要求。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希望百姓不要去做的事,那么作为君主也要先自律,不要去做。比如君主希望百姓遵纪守法,不要暴戾作乱,那么君王先要从自己做起,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度,律法的施行严格而公正,同时对百姓施行仁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社会文明昌盛,那么自然就不会生犯上作乱之事。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如果说君主自己做不到却要求臣民们做到,那么他的政令就没有说服人心的力量,想要达到良好社会治理效果是不可能的。
“故治国在齐其家”,所以说要先从自己做起,修身、齐家,以此为根本,然后才能够治理好整个国家。
下面从观心修行的角度看看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启。
“一家仁,一国兴仁”,仁,是整个儒家之道的核心。仁者爱人,这里的[仁]其实有突破二元对立的这样的一层内涵在里面。我们从这个字的结构上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但是这个[人]是突破了人我对立实现了自他一体的人。消除了二元对立之后,从无分别的本心之中所出来的这种慈悲,即是仁。仁者爱人的这种仁爱,是一种无我之爱,其中没有自我也没有他人,而是自他一体。也没有任何的执着,无执、无求。并不是说你付出了爱,然后就执着于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此为无执。无求,只是去奉献,付出而不求回报。对于这样的人,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话,“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对于对自己好的人也善待他,对自己不好的人仍然善待他,对好人善待他,对恶人也善待他,这就是“德善”。德善就是本心之善。本心之善即是仁。而仁的修行是一种无我利他的菩提心。所以在观心修行中,如果是在静坐观心,那么当你的心没有任何的执着,自然地处在一种柔和、雌柔、慈悲、祥和的状态,然后一直安住在这种状态之中,这就是[仁]。在生活中修行的时候,继续保持这种状态,让这种状态中的光明和仁爱自然地融入到与他人的相处之中,自然地应用到各种生命情境之中,内心一直安住在这个没有任何自我、没有任何执着、没有任何期盼的慈柔的本心之中,这就是[仁]的修行。当你能够在自己的身口意中,将这个仁的修行贯穿于自己整个生命的时候,就是“一家仁,一国兴仁”。国,代表了我们生命的所有时空。
“一家让,一国兴让”,让,即不争。老子在《道德经》中特别提倡不争、谦让、礼让。这里体现了一种凡事以他人为先以自己为后的谦让之德。“让”的修行可以消除我慢。因为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容易考虑自己的利益。“让”的修行,既可以消除我们贪心的习气,也可以消除骄慢的习气。“让”的修行,同样是以本心的自然无为和“仁”为基础的,“让”是“仁”的体现。如果你让了别人,但同时你又心里很不舒服的话,这就不是真正的让。真正的让是一种自然的谦让和利他之心,是本心的体现。在仁、让之中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欲望,没有所求,没有一定要怎么样的心,是一种无为、无执、无求的归于本心的平常心、清净心。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贪就是贪婪,戾就是暴戾,带有嗔恨的戾气。在修行中意味着,当心里出现了贪嗔痴之念,如果念起而不觉,则身心即乱。这些妄念生起来了之后,如果没有及时的觉察到它,修行者就会被念头所转而不断的生起更多的念头,然后这个念头就会化为具体的语言和行为,身心就完全乱了,不是本心而是妄心作乱的状态。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这里的一家、一人,在观心修行中其实都是指一念。要在一念之间,在当下的一念中修行,时刻观照自己的念头。在当下一念中观照自己的心,是否安住在了本心之中;在待人接物时,是否本心起用,自然地展现出仁和让的本心性德,还是被各种情境牵引而生起了内心贪、嗔、痴的习气;在习气生起的时候,是否能够当下生起警觉之心,如果能够警觉的话,那么这些习气妄念就可以自然的消散,就没有作乱的机会。但如果念起而不觉,失去了修行的正念,就会迷失在妄念之中。
所以说“其机如此”,机,就是关键、枢纽、机关。我们经常说,机关在什么地方?核心的关键就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是被念所转,还是能够转心转念,就是这个“机”。所以说一念仁、一念让即是本心的性德光明,而一念贪、一念嗔即是妄心的习气。修行就在这一念之间,不被念转,能够念起即觉,这就是修行的关键,也是最应该下功夫的地方。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在关键时刻,特别是在一些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甚至影响生命方向和整个人生命运的关键节点上,内心一念以及一言一行,都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有的时候因为一句话说错了就导致了整个事情的失败,而有的时候一念善心不仅可以救度他人,也可以救度自己。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尧舜,代表圣贤之心,代表践行大学之道、大人之道、自性本心之道的修行者。帅,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统率、统领、统治,另一个是表率,为天下做表率,带头遵行。如果修行者能够安住于自性本心,本心起用,那么就会自然具足仁德。这种仁德本自具足,而非刻意有为。《道德经》中说,“上仁无为而无以为也”,真正的仁是德的自然体现,是道的自然体现。当修行者安住在本心之中,仁德自然就会成为内心的主宰、统帅,这时即可“而民从之”。民,即意识心。当仁德光明之心成为内心的主宰,妄心、意识心就会遵从仁德而没有作乱的机会。这就是修行的正念。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桀、纣代表妄心,肆意妄为之心,它代表生命本能的欲望,这种欲望之心没有智慧,追求私欲的满足,放纵自己的欲望,这即是妄心。“而民从之”,当一个人放纵自己欲望的时候,他的思想、念头、情感、情绪等,都会顺从欲望使妄心做乱。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如果你内心的主宰是仁德之心,那么即使处在一个有所杂染的环境中,虽然这时你的妄心、意识心容易被环境所影响,但是只要你内心真正的追求没有改变,内心的主宰一直是仁德之心,觉照的正念一直都在,那么“民”——意识心就不会被环境所染。
同理,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一直在追逐各种欲望,那么即使在一个比较清静的环境中,他的意识、念头、情感等仍然会遵从他内心的欲望,根本感受不到真正的清静。一个人内心真正的追求和他的身口意其实是相应的,如果想故意作出相反的表现,就会很不协调,没有力量。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儒家的修行,都是先“明明德”,明本心之后再“亲民”。明明德就是这里的“有诸己”,亲民就是这里的“而后求诸人”。儒家之道倡导以德服人。先要有德,而这个德,不是刻意造作出来的虚伪的德行,而是从我们生命中最根本最本元的自性本心中显出来的性德光明。这种性德光明会统领修行者的身口意,使整个身心从内到外是合一的,知行合一,言行合一,这样的德才能够服人,才能够影响人,才能够感化人。
然后所谓的“而后求诸人”,其实是不求而自得,有德之人自然会感化与他有缘的人。在观心修行中,本心能够做主就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妄心才不会作乱。本心做主,妄心自然顺从本心并作为本心的道具挥它的作用。
比如说我们的六根,这六种感官的功能其实都是意识的作用,而这个意识只有回归到本心做主的时候,六根才能够成为本心起用的道具。如果本心不能做主,或者说没有见到本心,甚至不知道本心是什么,本心的光明还没有在修行者的生命中显出来,这时的妄心是非常难以管束的。没有见到本心的时候,一切都是意识心的分别、妄想、执着,这就是妄心做主。妄心最容易随顺生命中各种贪嗔痴习气,这时仅仅靠一些外在的戒律和道德的要求去管束自己,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见到本心之前,持戒修行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持戒是不够的,重点是尽快明本心,尽快“明明德”。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修行者要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即是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行者自己做到了有所不为,然后才能够以自己的戒行、戒德影响与自己有缘的人。对于观心而言即是安守本心,诸妄自消。“无诸己”,就是“没有”。没有什么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攀缘,没有贪嗔痴这些妄心妄念。这种状态其实就是本心的状态。当你能够安守本心的时候,所有的妄心都会自然地消散。所以叫做安守本心,诸妄自消。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只做表面文章是没有用的。比如我们倡导别人怎么做,但实际上自己却做不到,这就叫做“所藏乎身不恕”,就是说你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东西不是忠恕之道,不是儒家所提倡的仁、让、恕。“能喻诸人”,却要求别人做到,“未之有也”,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必须从自己做起,让自己成为道的载体、仁的载体,安住在本心之中,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仁、让、忠、恕之道,符合大学之道的精神,这时你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别人、感化别人,这是一种“感而化之”的过程。
当我们与别人交流的时候,不仅在看对方说什么,还会整体性地去感受对方的生命状态,还要看他的行为、动机等是否与他所说的一致。如果其所说的和他所体现出来的整个生命状态有很大差距的话,那么他所说的那些道理就没有说服力,难以打动我们,无法让我们从内心里信服。如果说一个人能够言行合一,其当下的生命状态正好体现了他所说的,这时就会产生非常强大的说服力,具有很强的感化的力量、感动的力量,这时我们自然地就会心悦诚服,放下自己的知见,而被这种从本心中显出来的仁爱之光所感化,因为,这种光明同样也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故治国在齐其家”,国之治在于家之齐,家之齐在于我们能够自内心至诚地践行大学之道,践行儒家之道,践行仁、让、忠、恕之道,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去感化与自己有缘的生命。在观心修行中,则需要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安住本心,念念觉照,觉照自己的念头,“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已生之恶令消灭,未生之恶令不生”。
就像阳明先生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即是格物致知的功夫,在念念觉照之中离妄归真、返本归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行功夫,同样也在这种念念观心之中,念念觉照之中,念念离妄归真之中,念念转迷为悟之中。当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精进修行的时候,则家国身心必然自修、自齐、自治、自平。
白天玄穿越僵尸世界,九叔修道他练武,九叔抓鬼他摆烂。九叔你怎么开始修仙了?九叔卧槽,哪来的极品灵器?僵尸我摆烂后,九叔慌什么?...
简介汉阳一流家族李家嫡子李天行,惨遭灭门,被恶人谷谷主救下,十年山上苦修,习得一身逆天本领。在七大恶人的教导下,李天行特例独行,用自己的方式下山报仇,以恶制恶,一切只为打造一个没有欺凌丑恶的世界敌人来暗杀,你们太菜了,怎么不多来点人绝世老毒物下毒这是什么毒?太弱了,我喜欢鹤顶红。权贵欺压给老子跪下叫爸爸高手下山,我无敌了!...
穷得连班费都交不起的农二代陈凡,被傲娇的大校花撞飞后,开启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古玩街上捡捡漏,股市里打打板,偶尔玩玩赌石,一不小心苟成了世界富。傲娇校花陈凡,你配不上我!陈凡你们家的公司都是我投资的啊!记者陈富,你到底有多少钱?陈凡我对钱不感兴趣,不过你眼睛所能看到的,脚下所踩的,都是我的产业。...
杜启穿越初唐,搞科学,建工厂,兴教育,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大唐盛世。...
简介关于快穿宿主又狗又无情女主没情丝且水泥封心,蛊惑人心一把好手,不当人喜当狗,脑洞清奇爱摆烂,快穿身份随机1随手一拽的炮灰完2张无忌被拐之后完3颜控完4许你太平盛世完5被渣男哄骗的大小姐完6末世女主后宫文里的炮灰完7无辜被杀的凡人女子...
特种军医林染穿成古代农女,以为自己是一个没爹没娘的小可怜,却不想她的亲人个个是大佬不说,还把她宠上了天。娘亲染染从小在外面长大,受苦了。娘亲的银子随你花,想去哪就去哪。父亲都怪爹不好,没有保护好你,害你从小在农家长大。爹爹送你尚方宝剑,上打昏君,下斩奸臣。弟弟阿姐,以后谁敢欺负你,弟弟让他生不如死。农门医妃团宠福女她美又飒...